日期
人物库 隋朝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11 【介绍】: 僧。
吴郡钱塘人。
俗姓范字圣达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诗文,能琴棋。
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
文帝开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刘景延请讲海龙王经。
寻骤雨滂沱,旱情得解。
炀帝大业七年感梦而逝。
著有诗赋碑集等五十余卷。
(《高僧传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观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唐人。
陈时,住泉亭光显寺。
,住灵隐山天竺寺大业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鲍谢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居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释真观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温良有德。
尝悱愤无胤。
洁斋立誓。
诵药师观世音金刚波若。
愿求智子绍嗣名家。
时献统所图迦毗罗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灵异。
躬往祈祷。
刻写容影。
事像若真。
依药师经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觉游光照身。
自尔志性非恒。
言辄诣达。
岂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释者也。
及其诞育。
奇相不伦。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闰荣府。
从幼至终未尝患渴。
故体肤光伟虽老不衰。
舌文交加状如罗绮。
故得含章蕴辩开神明晤。
又声韵钟铃。
捷均风雨。
其见闻者莫不惊异。
小有大概。
五岁能蔬斋。
或登衣箧。
或执扇帚。
戏为谈讲。
八岁通诗礼。
庾尚书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经柱下河上无所遗隐。
时又流涉棋琴。
畅怀文集。
日新月异。
师友惊忻。
共友逍遥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当为大法师
后即专诵净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机承色。
二亲弗许。
乃曰。
迦毗降梦。
子欲开笼。
拘令在网。
此非黠慧。
父母咸开心随喜。
启敕降言并赐衣钵。
义兴生法师行洁小震。
躬为剪落。
功德贞律师道蔼云阳
请任和上
研思十诵一遍能述。
又从华林园法师受成实论。
十遍十覆超振前标。
自谓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诵法华。
日限一卷。
因斯通梦。
汝有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兴皇听摩诃衍
质疑明难唐突玄门。
朗公精通绰然复加脂粉。
吾出讲八年。
无一问至此。
能使妙义开神。
真吾师矣。
仍从北面数载研寻。
开善忍法师
匿影钟山游心方等。
将欲试瞻先达问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叹曰。
龙树之道方兴东矣。
辩勇二师当涂上将
频事开折亟重席。
时人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沙门洪偃
才迈儒英。
钩深释杰。
面相谓曰。
权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绝尔具八能。
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是也。
由此王公贵游多所知识。
始兴王东临禹井。
请以同行。
于时兴皇讲筵
选能义集。
临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开二谛宗百并纵横一言冰泮。
学士傅绎在席嗟曰。
三千称首七十当初。
是上人者当为酬对。
金陵道俗见知若此。
既达东夏香严寺
涅槃。
方义集复增荣兴皇又三追曰。
论。
略已弘通。
而燕赵齐秦。
引领翘足。
专学虽多。
兼该者寡。
宜速反东蕃法门相寄。
于斯时也征周失律朝议僧无名者休道。
乃伤迷叹曰。
夫刹利居士皆植福富强。
黎庶厮小造罪贫弱。
欲茂枝叶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则亡身在法。
乃致书仆射徐陵
文见别集。
封书合奏。
帝懔然动容。
括僧由寝。
据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时矣。
江夏王出镇于越。
复请同行。
朗师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讲堂相委。
复属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屡动法轮。
特进杜棱
请归光显传教学徒。
永阳鄱阳王司空司马消难。
并相次海运延仰浙东。
故得涂香慧炬以业以焕顶敬倾心尽诚尽节。
天台智者行绝伦。
先世因缘敦猷莫逆。
年腊既齐为法兄弟。
共游秦岭凌云旧房。
朝阳澄景。
则高谈慧照。
夕阴匿采。
则深安禅寂。
智者徵上阙庭。
便孤园敷说。
流法味。
载广俗心。
永阳还京仰奏清德。
举朝僧正同请丝纶。
遂逢祚终斯事便寝。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劳问。
秦王莅蕃。
二延总府。
皆辞以疾。
确乎不就。
齐王晚迎江浦。
躬申顶礼。
传以香火。
送还旧邑之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时极亢旱。
刺史刘景安
请讲海龙王
序王既讫骤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请便降。
吴越宗仰其若神焉。
县西有灵隐山者。
旧曰仙居
峰吐莲华洞藏龙穴
江东之秀岳也。
既仁智内冥山水外狎。
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诸同侣开藏拓基。
构立精舍号南天竺。
遂即去邑还谷。
栖止终焉。
众善讲堂付门人玄镜
承瓶泻相从不绝。
文皇造塔。
形胜所归不谋同集。
取决于
乃指崔嵬高石。
塔基。
虽发诚言孰为可信。
俛仰穿凿洞穴。
自然状似方函。
宛如奁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尔在山常讲法华。
用为心要。
受持读诵躬自书弘。
五种法师于斯乎在。
又特于旨明练深趣。
谈吐新奇非寻纸墨。
智思击扬迥飞文外。
又感盥洗遗渧地不为濡。
事理异人。
经之力也。
睪亭神姓陈重。
降祝请讲法华一遍。
遗以钱物。
又降祝舍其庙堂五间。
为众善佛殿。
据斯以言。
感灵通供诚希有也。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
更延出邑。
涅槃。
初出天竺
自标葬地。
至现病品。
梦见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礼云。
净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卧。
又梦与智者同舆。
夹侍尊像。
翼佛还山。
觉已叹曰。
昔六十二应终。
讲法华力。
更延一纪。
今七十四复致斯应。
生期毕矣。
即集内众。
训将来事曰。
欲生善道。
欲备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须持戒修定学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过无所得也。
尔日天台送书并致香苏石蜜。
览书曰。
宿世因缘最后信矣。
命两如意。
一东向天台
一留西法。
志诸杂服式吾眼自分。
一还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尝有人梦。
飞殿来迎。
沙门宝慧又闻空中鼓乐。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也。
端坐怡然。
不觉已灭逝于众善之旧寺。
从子至午心顶俱煖。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
右手内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禅龛。
时属流火。
焰气尚严。
而俨若生存。
寔资神力。
从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辐凑六县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传香表别。
叙德号慕悲起缠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献日有千群。
随次斋开龛瞻奉而色相光洁。
眉毫更长。
倍异生前。
咸加奇叹。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灵隐山。
真容掩方坟。
写状留天竺
是日四部亘一由旬。
香盖成荫幢幡蔽野。
存亡荣庆非可胜言。
声辩之雄。
最称宏富。
江表大国莫敢争先。
自正法东流。
谈导之功。
为其称首。
自尔词人莫不宗猷
是知五百一贤代兴有日。
佛法荣显寔赖斯乎。
开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师临吊。
乃拒官军。
羽檄竞驰兵声逾盛。
元帅杨素
整阵南驱。
寻便瓦散。
俘虏诛剪三十馀万。
声昌盛光扬江表。
谓其造檄。
不问将诛。
既被严系无由申雪。
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之徒。
并被拥略将欲斩决。
来过前。
责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妄忤军甲。
乃作檄书。
罪当死不。
曰。
道人所学诚如公言。
不作檄书。
无辜受死。
怒将檄以示。
是尔作不。
读曰。
斯文浅陋未能动人。
实不作。
若作过此。
乃指擿五三处曰。
如此语言何得上纸。
既解文。
信其言也。
曰。
吴越草窃出在庸人
士学儒流多被拥逼。
即数鲍谢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处国宾王
世英彦。
愿公再虑。
不有怨辜。
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为深虑耳。
曰。
多时被絷。
叵解愁不。
索纸与之令作愁赋。
揽笔如流。
须臾纸尽。
命且将来更与一纸。
随执读。
惊异其文。
口唱师来。
不觉起接。
即命对坐。
乃尽其词。
故赋略云。
若夫愁不一。
愁理多方。
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
或称忧愦
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
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
言非物而是物。
谓无象而有象。
虽则小而为
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
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
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
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
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
未相留而忽住。
虽割截而不断。
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
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
罢人欢趣。
减人肌容。
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
苏武河梁。
灵均去国。
阮叔辞乡。
且如马生未达。
颜君不遇。
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
并㤞慸于胸府。
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
束皙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东
山川既阻梦想时通。
高楼进月倾帐来风。
愁眉歇黛泪睑销红。
莫不咸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
心怀疑惑。
未识唐虞之化。
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
水复乾于疏勒。
文多不载。
嗟赏。
即坐释之。
达文士免死而为仆隶。
以才学之富。
弘导不疲讲释开悟。
荣光俗尘具于前叙。
其所讲乘四十二载。
又造藏经三千馀卷。
金铜像五躯。
搆塔五层。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诸导文二十馀卷。
诗赋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窃用其言众矣。
师名真观
字圣达
钱塘范氏。
世本显仕。
师生有奇相。
舌紫罗纹。
手左右掌为仙人字。
出家通经律论。
时彦曰。
钱塘真观
佛法当天下一半。
寻谒天台智者
请受禅观。
智者以师齐年。
止为法兄弟。
开皇十五年
于灵隐山头陀石室宴坐。
众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请师居焉。
是为开山始祖。
常讲法华。
以为心要。
皋亭神请讲。
舍祠宇为佛殿。
每盥洗馀滴。
地不为濡。
人尤异之。
师有雅操。
文帝三徵。
秦王两延。
皆以疾辞。
大业中
因山行。
自标葬地。
未几示寂。
梦与智者同辈翼佛还山。
觉而叹曰。
吾六十二应终。
以讲法华力延一纪。
今七十四。
生期毕矣。
中夜入寂。
塔在东冈。
久废不治。
天禧中
慈云重修。
赞曰。
一乘妙法  阐自台祖  年齐道同  宜袭其武 徵命频繁  弗移砥柱  清风凛然  可激千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𩇕渊北周至隋 544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1 【介绍】: 僧。
京兆武功人俗姓赵
年十三出家。
北周毁佛时,乃剜眼以供养。
隋初,仍为僧。
通习群经,一闻无坠。
常住山安禅,不涉尼寺市廛。
晚居终南山至相道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
世累冠盖。
出家年十三。
逮周祸之作。
嘅佛日之沦匿。
乃抉日自誓。
无毁戒足。
隋室隆尚正法。
即再剃染。
而慧业仍旧。
自华严。
地持。
涅槃。
十地皆一闻便讲。
众莫不叹伏。
然其軏身范物。
讵殚详叙。
尝依灵裕法师东夏
门人以其戆率侵易之。
裕公异其器宇。
引与之语。
果颖拔。
大加赏识。
曰诚吾徒也。
遂燕寝与俱。
入关屏迹终南山至相寺
被诏入朝。
每暇则过谭笑欣畅。
且以其上所施予。
为渊移寺路。
知风水者善之。
大业七年。
四月八日。
以疾卒于所居寺。
寿六十八。
前卒之十日
忽平生所持瓦钵。
无故破为五片。
谓人曰。
钵吾命也。
今如此。
五阴散矣。
又方属纩。
钟撞之嘶。
破不成声。
弟子法琳
建塔立铭。
释𩇕渊
姓赵氏
京兆武功人也。
世荣茂冠盖相承。
厌此浮假希闻贞素
十三出家。
道务宏举定慧攸远。
周武凌法。
而戒足无毁。
慨佛日潜沦。
拟抉目馀烈。
乃剜眼奉养。
用表慧灯之光华也。
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
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
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
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
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
既释众疑时皆叹伏。
行必直视动静咸安
住则安禅缘诸止观。
一钵之与百纳。
始习至终。
常坐之与山居。
报倾便止。
讥疑有涉敛足不行。
尼寺市𮤪由来不往。
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
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
供给僧俦身先轨物。
灵裕法师擅步东夏
乃从而问焉。
居履法堂亟经晦朔。
身服粗素摧景末筵。
目不寻文口无谈义。
门人以为蒙类也。
初未齿之。
居座数观异其器宇。
而未悉其惠解。
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
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
对答如影响。
身心如铁石。
因大嗟赏。
以为吾之徒也。
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
论道说义终日竟夜。
两情相得顿写幽深。
谓。
理出不期更流神府。
博观盛集全无可师
还返所具陈性欲。
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
置寺结徒分时程业。
三辅令达归者充焉。
今之至相寺是也。
裕后敕召入朝。
才有间隙径投渊寺
欣畅意得倾阴屡改。
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
本居迮隘兼近川谷。
将延法众未日经远。
卜西南坡阜。
是称福地。
非唯山众相续。
亦使供拟无亏。
即从焉。
今之寺墌是也。
自尔迄今五十馀载。
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所示。
斯亦预见之明也。
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
春秋六十有八。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
奉持瓦钵。
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
因执而叹曰。
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
因而遘疾。
此则先现灭相。
后遂符焉。
及正舍寿之时。
钟声无故嘶破。
三年之后更复如本。
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徵应。
率如此类也。
弟子法琳
夙奉遗踪敬崇徽绪。
于散骸之地。
为建佛舍利塔一所。
用津灵德。
立铭表志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璨南北朝末隋初 549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18 【介绍】: 僧。
怀州人
慧远门人。
游学相、邺间,研蕴正理,深明十地。
随师入关,住长安大兴善寺。
文帝开皇十七年,敕补为众主,住净影寺弘法。
仁寿间,送舍利于怀、泽二州,颇有异迹。
后住大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怀州远公门人也。
游学邺都
研蕴正理。
十地涅槃备经讲授。
俦侣十人。
远公入关。
大兴善寺
开皇十七年
诏补众主。
净影寺
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怀州长水寺。
顷又送泽州
古贤谷景净寺
起塔。
泽固远公生地。
初至州治。
阅旬浃间。
十八种相前后迭起。
复徙大禅定寺
唐武德初
卒于所住春秋七十。
释灵璨
怀州人
远公之门人也。
禀志淳直宽柔著称。
游学相邺研蕴正理。
深明十地涅槃。
备经讲授。
入关。
十数之一也。
大兴善
后为远公去世。
众侣无依。
开皇十七年
下敕补为众主。
净影寺传扬故业。
积经年稔。
仁寿兴塔。
降敕令送舍利于怀州长寿寺
初建塔将下。
感一雄雉集于函上。
载飞载止。
曾无惊惧。
与受三归。
便近人驯扰似如听受。
回头鼓舞欣跃自娱。
覆勘其形实非雉也。
身具五采羽毛希世。
以状奏闻。
敕勘瑞图。
云彩鸾也。
令寺僧执之放于北山
飞鸟群迎鸣唳而去。
又感异迹。
三十馀步直来塔所。
不见还踪。
四月八日
将入石函。
又放光明。
旋环隐没。
道俗崩踊无不发心。
仁寿末年
又敕送于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
远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
半月之间。
十八种相前后迭起。
或如星光绕旋。
或如丹气碧云紫霞白雾。
罗布上空。
照烛城郭。
及映阛阓。
数万道俗同时一见。
送至基所光如列宿。
大小交错数亦无量。
更有诸相具如别传。
后住大禅定。
如旧所传。
武德之初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顗南北朝末隋初 538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
僧。
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
俗姓陈字德安
出身士族。
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初师事慧思禅师
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
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
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
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
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
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
太建中,入天台
至德中,召住光宅寺
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
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
族颖川陈氏。
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
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
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
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
何为去之。
又梦吞白鼠再三。
卜曰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夕。
室有光明。
信宿乃止。
亲党将大治具相庆。
无故汤火寒熸。
遂罢。
俄若有二僧。
夜扣户者。
曰此儿德重。
后必出家。
开户视之。
无所见。
因名王道。
亦名光道
皆取诸梦瑞云。
目重瞳子。
卧必合掌。
坐必向西。
礼像敬僧。
口不妄啖。
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
或授以普门品。
一遍即能忆。
其馀文句。
奄忽自通。
二亲禁绝之不可。
年在志学。
梁元帝崩。
国祚残圮。
遂北依舅氏于硖州
寻投湘州果愿寺。
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
俄觉身临沧海。
蔽日浮天。
渺无畔岸。
上耸岩崖。
有僧摇手呼之。
复舒臂接置崎麓。
且谓之曰。
汝当居此。
汝当终此。
寻与其徒白此见。
皆曰天台山也。
当晋宋时。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
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
后居大贤山。
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
仅二旬而淹彻靡滞。
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盛以心观开四众。
又从而受业焉。
盖思之道。
得于就师。
就师得于最师也。
见思。
叹曰。
昔于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为示普贤道场。
说四安乐行。
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
始三夕定起诵经。
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
豁然大悟。
洞见灵山佛会犹在。
遽诣思言所證。
曰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
辄见思为释经指示。
后常代讲。
每执如意。
坐座侧听之。
谓其徒曰。
此儿义解有馀。
而定力不足。
故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有所恨耳。
既而辞之。
京师
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
创于瓦官寺弘道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
皆博达之士。
并传香法。
于是长干寺智辩。
延住宋熙天宫寺
僧幌请居佛窟白马。
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
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
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庄严寺
素号义龙。
数致徵覈。
且自矜诞。
方舞其扇以逞。
扇忽堕。
咄曰。
禅定之力。
非散乱者所可干挠。
沙门法岁。
从旁抚背曰。
义龙今成伏鹿矣。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
次开禅那法门。
利益所被为多。
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
过瓦官谈论。
深惬乃心。
勇施虔拜。
以尽其诚。
因叹曰。
畴昔之夜。
吾梦遭盗。
兹非软贼耶。
所谓毛绳截骨。
曳尾涂中
其不可脱去。
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僧定光
兼习定慧。
天台山
积四十馀年。
至是以昔所见故。
必欲徇缘归隐。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唇舌如弓。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
无所觉知。
是谓暗射。
则讲说是已。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像。
则禅定是已。
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
才四十人。
而半获證寤。
今兹坐者二百人。
而获證寤者。
才十人。
则世事之变。
可知矣。
今而后可各随所安。
吾亦欲从吾志也。
台山
相见。
曰。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
时陈太建七年。
秋七月也。
顷之闻钟声满岩谷。
曰。
钟声集众。
得住之相。
于是遂上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创庵焉。
曰且聊尔栖止。
俟国清时。
当有贵人
为立寺宇。
时莫测其言也。
既而行头陀于华顶
忽风霆魑魅。
音貌可畏。
又身烦痛。
先亲见形。
枕膝哀诉。
依止法忍
强软二魔并息。
寻有梵僧曰。
制敌胜怨。
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其割始丰县调。
以充众费。
蠲民两户。
供薪水役。
乐安陈郡袁子雄。
请讲净名。
尝见三道宝阶。
自空至地。
数十梵僧。
乘阶而降。
入堂礼拜。
手执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就山受戒。
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
在郡昼治事。
夜习观。
一日谓门人智越曰。
吾欲劝王脩福禳灾。
以为王已勤于进道。
若更有所言。
不知者以为佞也。
乃止。
俄王出猎。
堕马几绝。
为率众。
作观音忏法。
因而起。
凭几坐。
见僧擎炉。
进慰问王。
时王流汗。
未知所答。
僧乃绕王一匝。
痛遂止。
王著发愿
以示敬信。
辞多不录。
久之玺书徵授戒法。
始辞焉。
前后七使。
皆上手书。
于是黾勉出都。
诏乘羊车。
童子引导。
主书舍人翊从。
礼如国师阇黎故事。
迎入太极殿东堂。
讲智度论。
上与百寮。
陪筵以听。
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
后仍于殿对上。
讲仁王经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致难。
辩对详敏。
执炉贺曰。
国家齐会者十馀席。
而忝当四讲。
自谓人莫抗衡。
然今太阳出矣。
而月星犹照。
不亦陋手。
晚住耀寺。
禅慧兼弘。
从者尤众。
诏袖美。
时方检括僧尼。
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所笃论者。
道何如耳。
岂关多诵哉。
诏停前议。
意以灵耀褊隘。
欲徙而他。
梦人翼卫严整。
自称冠达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之法名也。
三桥其光宅乎。
徙居之。
上幸其寺大施。
又诏讲仁王经
上于众中拜伏。
如礼。
储后而下。
皆遵戒范。
故内出受法曰。
仰惟。
化导无方。
随机济物。
卫护国土。
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
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
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
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
由来尚矣。
伏希。
俯提所谓。
世世结缘。
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俄传香而泪下。
异哉。
金陵败覆。
杖策荆湘。
路次溢城。
老僧曰。
陶侃瑞像。
敬屈护持。
寻憩匡庐
慧远所缋文殊像。
依止不忍去。
顷而寇叛。
寺宇尽燬。
独兹山岿然。
则梦斯徵矣。
会隋氏混一区宇。
晋邸总淮海重任。
钦注德风。
欲承佩戒法。
奉以为师。
书请再三。
谦让未皇也。
后陈四愿。
一谓勿以禅法见期。
二谓不责其规矩。
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
务传灯则去就轻。
要在通法。
勿嫌轻动。
四谓若丘壑念起。
则随心饮啄。
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其所居。
传授香法。
既名王曰总持。
亦号顗曰智者
会毕施子丰腆。
尽以回施悲敬二田。
即欲辞去。
王固留。
曰已有成约。
何可爽也。
拂衣而起。
复于匡岭
旋归乡壤。
行道福。
以报地恩。
老幼迎候。
戒场讲座迨万。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赐额一音。
地昔荒险。
蛇兽交暴。
及立精舍。
暴遂止。
是春旱。
民讹以为神怒。
故率众。
诣泉所诵经。
感致云雨。
讹言随息。
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
战汗甚出。
谓人曰。
积屡御军。
临陈更勇。
未有今日之惧者。
是殆天龙所诃护欤。
晋王又遣手疏请。
答疏以辞。
至于再疏。
乃克赴。
净名疏。
应奉。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受而宝藏之。
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
请救萧妃之疾。
仍率侣。
建齐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六日之夜。
异鸟飞入齐坛。
宛转若死。
俄而飞去。
且闻外有豕声。
曰妃当愈矣。
鸟死而生。
豕幽而显。
皆吉相也。
旦妃疾果瘳。
王大悦
旋台岳。
更行前忏。
立誓云。
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
当尽此馀年。
若其无益。
即当速化。
以遂往生。
因曰。
吾所以亟欲归山者。
正以冥告势将尽耳。
死后必累石植松
西南峰
以安厝焉。
上起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口授观心论及疏。
以贻训后来。
智越
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
扫洒。
东壁施床。
多然香火。
即面西。
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
分道具。
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索三衣钵杖近身。
或以药进。
挥之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又进斋饮。
复挥之曰。
岂以步影为斋耶。
能无观无缘。
即真斋矣。
智晞曰。
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
何故纷纷。
以医药俗事扰人。
吾生劳毒器。
死悦归休。
世相。
不足多叹。
又手书七纸。
并净名疏。
犀角如意。
莲华香炉。
晋王
嘱累大法。
其书有曰。
如意香炉。
故所得于大王者。
还用奉赠以别。
庶几永布德香。
常保如意。
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
十如。
四不生。
十法界。
三观。
四教。
四无量。
六度等法。
或问行地位。
曰。
汝等懒种善根。
于他功德。
如盲问乳色。
蹶者访路。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才获五品内位耳。
今诸师友来迎。
吾奚暇他顾哉。
但波罗提木叉。
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
是汝明导。
维那鸣钟磬。
以气尽为期。
戒哭泣者。
端坐而逝。
如入禅定。
寿六十七。
开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
振锡被衣
七度现身。
六降山寺。
一游佛垄。
其灵异如此。
炀帝在御。
尤严饬祠塔。
内收管钥。
以谨启闭。
讳日即废朝。
遣使入山设祭。
中书令扬素。
乞躬临所事。
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
凡树生耳。
不待培植。
随采掇无所乏。
至是则虽培植。
无复得。
临海之民。
素业渔。
沪溪梁。
绵亘四百馀里。
以檀施之资。
从官买其地。
放生池
沙门慧拔表闻。
宣帝诏加严禁。
国子祭酒徐孝克
撰碑树海滨。
辞甚悲楚。
读者为堕泪。
后有黄雀。
群飞上寺。
鸣呼三日乃散。
以为鱼感吾德故然。
唐贞观间
复申明前禁焉。
法华疏止观门禅法等。
各数十卷。
净名疏三十七卷。
皆口授。
侍者灌顶
笔录行世。
造寺三十五所。
度僧四千馀人。
写经十五藏。
金装檀刻。
画缋尊像。
十万许躯。
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
不可胜纪。
的传业者。
三十二人。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焉。
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应对事理涣然清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沙门法岁。
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上山云云。
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多不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㘘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之力也。
晚出住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有明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学士智越
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晋王别遗书七纸。
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沪溪梁六十馀所。
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自制碑。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生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至于岐麓。
上山。
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先有清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天台既达彼山。
相见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
处既閒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后于寺北华顶峰
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螭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畏难陈。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
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
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三匝。
久之乃灭。
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虚谣自灭。
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曰。
此相现者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
至于翌日患果遂瘳。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
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
母徐氏。
梦香烟五彩。
荣回在怀。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
必当出家。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眼有重瞳。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大以来。
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年十有八。
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授以十戒道品。
律仪仍摄。
即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
及无量义。
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
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苏山慧思禅师受业。
文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每叹曰。
昔在灵山
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师处。
灵鹫山七宝净土。
听佛说法。
故思云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沙山。
入观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唯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解裁。
曾不留意。
及学成往辞。
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既游南岳
便诣金陵
法喜等三十馀人。
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
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
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
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
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宗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语默之际。
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
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
无畔泓澄。
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
摇手伸臂。
至于岐麓。
上山。
门人咸曰。
此乃会稽天台山也。
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大善知识
当来相就。
直种豆造酱。
编蒲为席。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会往天台
既达彼山。
相见。
即陈赏要。
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
相换不乎。
惊异焉。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乃卜居胜地。
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
处既闲敞。
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
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帻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
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
禅师立寺。
堂宇满山矣。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
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
名为乐安
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
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
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
仝见惊叹。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
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
对云。
府僚无旧。
必应寒热。
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
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
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
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翕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
于即化。
移海岸法政瓯闽。
陈疑请道。
日升山席。
意欲面礼。
将伸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
德迈风霜。
禅境渊海。
昔在京邑
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
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
因降玺书。
重沓徵入。
前后七使。
手疏。
以道通。
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
羊车童子引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阶。
礼法一如国师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耀寺
学徒大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
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
僧都慧旷
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接问承对。
盛启法门。
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
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
见巧知陋矣。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落第者。
并合休道。
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末为灵耀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
一人翼从严正。
自称名云。
冠达也。
请住三桥。
曰。
冠达
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
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于众中。
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
并崇戒范。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承。
欲遵一戒法。
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即于内第。
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王顶受其旨。
欲返故林。
王固请。
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于城门。
王礼望目极。
衔泣而返。
便沂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
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
闻风至者。
累迹相造。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
立精舍。
其地昔惟荒崄。
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
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到泉源。
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注。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
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
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
又遣手疏请还。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豖吟之声。
众并仝瞩。
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喜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
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
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干隋 ? — 612年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612 【介绍】: 僧。
金城狄道人,从祖迁居上党
俗姓李
年十四从邺京僧衍为弟子。
北周武帝毁佛,乃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文帝开皇初,住兴义寺译经
精研《华严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金城狄道李氏也。
其祖相封上党
遂徙居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出家。
每入讲堂。
作天宫想。
年十八。
覆讲华严十地。
众即嘉叹。
冠年受具。
专志毗尼。
周武之变。
家居奉戒如法。
隋兴
诏预菩萨僧数。
官给所须。
仍于少林寺安置。
开皇三年
重薙染于洛州净土寺
海玉法师
释华严
七年诏住兴善寺
译经證义沙门
十七年
闷绝未殡。
及苏乃云。
初见两吏手执文书。
立房门外曰。
官须见师。
顷之若蹈空而往者。
到一七宝树林。
端严如画。
二吏即辞退。
望东西。
极目无非珍宝。
焜耀不可正视。
凡树下必有华座。
而或坐不坐相杂也。
闻有呼其名者。
就视之。
慧远法即也。
因礼讯之。
问此为何地。
答是兜率。
休法师处南座。
吾与之同生此耳。
且见休并非本形。
皆戴冠服彩。
光炜绝世。
但能识其语音。
又谓曰。
我弟子皆生此矣。
仁寿三年
诏送舍利于路州汉王寺。
其瑞应之详见别传。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其寺。
遣使䞋施。
献后崩。
尝为帝述忏称旨。
赐帛二百疋。
大业三年
置大禅定道场。
诏擢上座。
八年正月二十九日终。
春秋七十八。
于是火葬终南山阴
常作莲华世界海观
及弥勒天宫观
至疾革。
翻睛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如故。
沙门童真问何所见。
曰向有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抵兜率城外未入。
故翘足以望城中宝树华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曰。
如是得不遂所愿耶。
曰。
天乐非久。
终坠轮回。
华藏世界吾所愿也。
不久复绝而苏。
又问。
曰。
见大水遍满。
华如车轮。
吾坐其上。
自尔卒。
灵辩干之犹子。
小少教养。
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释灵干
姓李氏
金城狄道人
祖相封于上党
遂随封而迁焉。
年始十岁。
乐闻法要。
游寺观看情欣背俗。
亲弗违之。
年十四。
投邺京大庄严寺衍法师为弟子。
昼夜遵奉无怠寸阴。
每入讲堂想处天宫无异也。
十八覆讲华严十地。
初开宗本披会精求。
佥共怪焉。
又酬抗群锋无所踬碍。
众益欣美。
冠年受具专志毗尼而立性翘仰恭摄成节。
三业护持均持遮性。
周武法通废仁祠。
居家奉戒仪体无失。
隋开佛日。
有敕简入菩萨数中。
官给衣钵少林置馆。
虽蒙厚供而形同俗侣。
开皇三年
洛州净土寺方得落采。
出家标相自此繁兴。
海玉法师
讲华严众。
四方追结用兴此典。
即于此众讲释华严
东夏众首咸共褒美。
开皇七年
因修起居道业夙闻。
遂蒙别敕令住兴善
译经證义沙门
至十七年遇疾闷绝。
惟心不冷未敢藏殡。
后醒述云。
初见两人手把文书户前而立曰。
官须见师。
俛仰之间乃与俱往。
状如乘空。
足无所涉。
到一大园。
七宝树林端严如画。
二人送达便辞而退。
独入园东西极目。
但见林地山池无非珍宝。
焜煌乱目不得正视。
树下花座或有人坐或无坐者。
忽闻人唤云。
灵干汝来此耶。
寻声就之。
慧远法师也。
礼讯问曰。
此为何所。
答是兜率陀天。
吾与僧休同生于此。
次吾南座上者。
休法师也。
与休形并非本身。
顶戴天冠衣以朱紫。
光伟绝世。
但语声似旧依然可识。
又谓曰。
汝与我诸弟子后皆生此矣。
因尔觉悟重增故业。
端然观行绝交人物。
仁寿三年举当寺任。
素非情望。
因复俯从。
其年奉敕。
送舍利于洛州
便置塔于汉王寺。
初建塔所屡放神光。
风起灯灭。
而通夕明亮不须灯照。
又感异香从风而至。
道俗通见。
四月八日下舍利时。
寺院之内树叶皆萎。
乌鸟悲叫。
及填平满还如常日。
汉王谅作镇晋阳
起塔王之本寺。
中使䞋赐什物。
然其善于世数。
机捷枢要辩注难加。
尝为献后述忏。
帝心增感歔欷连洏。
乃赐帛二百段。
用旌隆敬。
大业三年置大禅定。
有敕擢为道场上座。
僧徒一盛匡救有叙至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
春秋七十有八。
幢盖道俗相与奔随。
乃火葬于终南之阴。
志奉华严
常依经本。
作莲华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
目精上视不与人对。
久之乃垂顾如常日。
沙门童真问疾因见是相。
曰。
向见青衣童子二人来召。
相逐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
未得入宫。
若翘足举望。
则见城中宝树花盖。
若平立则无所见也。
旁侍疾者曰。
向举目者。
是其相矣。
曰。
若即往彼。
大遂本愿。
曰。
天乐非久终坠轮回。
莲华藏世界是所图也。
不久气绝须臾复还。
问何所见耶。
曰。
见大水遍满华如车轮。
坐其上所愿足矣。
寻尔便卒。
沙门灵辩。
即干之犹子也。
少小鞠育诲以义方。
携在道位还通大典。
今住胜光寺。
众议业行擢知纲任。
扬导华严擅名帝里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不详姓氏。
齐州人也。
始隐泰岳行头陀行。
开皇十四年
乘舆省方。
招访名德。
有以其名闻者。
诏延见共载以游。
京邑
诏住胜光寺。
以身范物。
禅侣尊仰。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齐州泰山之神通寺
寺盖南燕慕容德
僧朗禅师建。
事见史传。
古号为朗公寺。
以其灵感故目之。
开皇三年改兹额。
舍利至寺。
其瑞徵如别记。
后以定业开导。
遂卒于寺。
释法瓒
齐州人也。
安心寂定乐居岩穴。
头陀苦行是所缠怀。
隐于泰岳之阜。
开蒙训接善知方便。
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
致有覆丧。
坐无辍讲。
待移之诮兴世
初闻之。
深自𧹞怍曰。
问非切并不欲困人。
谓言彼解何言致毙。
因遂杜口不事言论。
闭谒寻闲披玩而已。
开皇十四年
文帝省方招访名德。
人有述其清旷者。
乃下敕延之。
同归达于京邑
住胜光寺。
肃肃禅侣拥彗门庭。
以身范世复见斯日。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
南燕慕容德
僧朗禅师之所立也。
事见前传。
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
并散营寺。
上下诸院十有馀所。
长廊延袤千有馀间。
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欲有犯者辄现形以锡杖撝之。
病困垂死。
求悔先过。
还差如初。
井深五尺由来不减。
女人临之即为枯竭。
烧香忏求还复如故。
寺立已来四百馀载。
佛象鲜莹色如新造。
众禽不践于今俨然。
古号为朗公寺。
以其感灵即目故。
天下崇焉。
开皇三年
文帝以通徵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
初至寺内即放圆光。
乍赤乍白时沈时举。
或如流星。
人众同见。
井水涌溢。
酌而用之。
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塔。
虽鼓吹众闹驯附无恐。
又感鹅一双从四月三日
终于八日
恒来舆前立听梵赞。
恰至埋讫迹绝不来。
斯之感致罕闻于古。
具以闻。
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
言无严切而密附怀抱。
遂终没于所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释慧最
瀛州人也。
初听涅槃游学邺下
因闻即讲曾未经遍。
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
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
周灭齐日南奔江表。
复习慧门颇通馀论。
且自北僧在陈。
多乖时俗。
机权内动。
不坠风流。
多为南方周旋胶漆。
隋室定天中原安泰
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
后住光明
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
非贤不友。
神志宏标气调高远。
不妄受辱必清瑕累。
其立志也如此。
仁寿年中。
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
昔者隋高作相。
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
当时器重不测其言。
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
下诏徵之。
其身已逝。
敕乃营其住寺。
彫其旧房。
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
并出自纶言。
帝之别意。
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
僧欲治护。
控引未就。
及舍利既至。
将安塔基。
巡行显敞。
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
有识者云。
豫毁其廊用待安塔。
四月八日
舍利院内忽然雾起。
斋后便歇。
日光朗照。
有云如盖正处塔空。
仍下细雨不湿馀处。
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
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
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
竟不至地。
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
掘深八尺。
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
得舍利一枚。
水顺转。
又得一宝。
体含九采。
人不识之。
具以闻奏。
寺有瑞像。
宋大明五年
僧法均
梦见金容希世。
梵音清远。
因行达于三曲江
见像深潭光浮水上。
太守周湛等接出。
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
身长六尺四寸。
金铜所成。
长沙郡送光趺达都。
文帝敕遣还安像所。
宛然符合
总高九尺馀。
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
人初不识。
后有西僧
读云。
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忽尔失去。
乃在此耶。
梁天监末
屡放光明照于一室。
武帝将请入
因事遂止。
大同七年佛身流汗。
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
及寺并尽。
惟佛堂不及。
至于十年像又通汗。
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
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
放光三日乃止。
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
故世传其灵异。
处处模写。
躬事顶礼图于光明。
而骨气雄干。
诚为调御之相。
今时所轻略故也。
后卒于住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乘隋末唐初 555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0 【介绍】: 隋唐时僧。
徐州彭城人俗姓刘
年十二出家。
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隋炀帝江都建慧日道场,延慧乘住之,号家僧
大业中四方馆仁王行道,敕慧乘为大讲主,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各数十遍。
唐初京师胜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彭城刘氏子。
其先出汉裔。
祖欣
梁直前将军琅邪太守
父雅。
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负重名。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成实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即师事强。
服膺讲席。
十六白强。
听智嚼法师成实论。
杨都庄严寺
时有陈方继梁统
武帝尤崇尚教门。
屡阅仁王。
盛张斋席。
因获对御论义。
辞辨绝出伦辈。
上为眷眄。
四月八日
上又于寺义集。
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法师
旧居开泰。
后入祇洹。
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为二谛出佛果外。
质曰。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曰如鸳鸯不栖圊厕。
曰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曰鸠翅罗鸟。
不宿枯树。
曰大海不宿死尸。
皭时在座叹曰。
勍敌也。
其锋难当。
就上前。
脱所著天柱纳伽黎赏之。
由是声誉益起。
桂阳王
毛尚书
江仆射
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晋王江都
建慧日道场。
奉教旨迁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礼邀与入朝遇净影慧远于讲次。
谈论若倾注。
惊叹曰。
何物僧如此。
世岂复愈于此者乎。
盖未尝相识。
而创见之也。
归慧日。
益纵材辨。
寺之宿硕。
咸屈伏。
王闻之喜。
赏帛百缣。
隋高祖
将巡岱宗
驻跸伊洛。
诏遣江南关东大德。
登殿竖义。
应诏
答者靡抗。
上嗟异。
隋开皇十七年
出所积。
以金玉装饰香台一具。
施维扬永福寺
隋大业六年
诏诸郡。
别选三大德于东都四方馆
阐仁王经
仍诏充大讲主。
连三昼夜不卧。
驾幸张掖从之。
诏为高昌王曲氏。
开金光明。
曲以发布地。
升座。
八年上幸东都。
京师造七层木塔二。
荐皇考妣也。
因诏持舍利以葬。
俄而公卿士庶。
列树胜幢。
三十馀所。
兴善寺
迎佛灵骨。
禅定寺
演仁王经十二年
诏写龟兹国旃檀像于东都。
以赐郡国。
武德四年
国家初定天下。
诏谓凡乱地。
僧之是非。
难以分别。
于州县。
可置一寺。
寺留三十僧。
以示宽恩。
其馀壹从汰去。
上以洛阳天下之都会。
固非他处所得比拟。
然而虽有伪郑之变。
犹许二百馀僧。
住同华寺况尝被污。
而上素所钦向。
亦莫之问。
诏住胜光寺。
寺寔秦国功德也。
八年驾幸国学。
行释奠礼。
先是堂列三座。
拟叙三宗。
而儒杰释雄。
李之俊伟。
皆云合雾拥。
以快观听。
制曰。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崇客礼。
其令老先之孔次之。
释又次之。
时乘受众所推挹。
已升座。
闻制不觉失色。
今上方在秦邸。
位居百僚上。
直视曰。
但敷帝德。
馀无所虑。
乃唱曰。
上天下地。
荣贵所资。
缘业所由。
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
合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据。
于是自皇储已下。
皆降席跪听。
则前赞帝德。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
双徵两教。
上加叹美。
顷之制问曰。
道士潘诞奏。
以为悉达太子
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
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
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曰体解大道。
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
阿耨菩提。
晋翻无上大道。
以此言之。
道大佛小。
亦可知矣。
对制。
其略曰。
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
计其世。
则二十许王
论其年则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时佛。
退求敬王时道乎。
向者道士李仲卿
所叙之道。
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之老聃也。
三皇无聃。
五帝无聃。
而所谓道者
未尝无也。
关尹请著书。
窦后命兴学。
然后聃之道。
始行世。
而道非独指聃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夫阴阳且不可测其所生。
而又奚能生佛哉。
车胤云。
在己为德。
及物为道。
殷仲文曰。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论衡曰。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
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
别号天尊
居大罗之上。
治玉京之中。
而独名大道者也。
贞观三年
于胜光寺。
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
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昼夜六时。
行忏悔法以报圣上待遇之恩。
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所住房。
春秋七十六。
门人道璋等。
奉遗命。
阇维于南山之谷口。
敛馀烬。
塔于胜光。
沙门法琳制碑文。
身历三朝。
政移六帝。
频婴宠顾。
履接纶音。
外则王公卿士。
内则妃后嫔姬。
皆禀戒香。
共申师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其族属之犹子也。
善呗赞。
职充都讲。
释慧乘
俗姓刘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汉之绪。
祖欣梁真前将军琅琊太守
父雅陈兵部郎中
叔祖智强。
少出家。
陈任广陵大僧正
善闲成论及大涅槃。
年十二。
发心入道。
仍事强为师。
服膺论席备探精理。
十六启强曰。
离家千里。
犹名在家沙门也。
诸广游都郡疏诸耳目。
强从之。
便下杨都
庄严寺智㬭法师成实。
爰始具戒。
即预陈武帝仁王斋席。
对御论义词辩绝伦。
数千人中独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
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有一法师英侠自居擅名江左
旧住开泰后入祇洹。
乃问曰。
为佛果出二谛外。
二谛出佛果外。
质云。
法师开泰
为开泰出法师
彼曰。
如鸳鸯鸟不住圊厕。
应声曰。
释提桓因不与鬼住。
彼曰。
鸠翅罗鸟不栖枯树。
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时㬭公处座叹曰。
辩才无碍其锋难当者也。
躬于前赏天柱纳袈裟。
由是令响通振邻国斯传。
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属陈季道离隋风远扇。
太尉晋王江都建慧日道场。
遍询硕德。
奉旨延住。
仍号家僧
后从王入朝频蒙内见。
净影慧远
道声扬播。
由来不面。
因过值讲即申言论。
义高词丽声骇听徒。
顾曰。
何处僧唇舌陵人。
复岂逾此。
王闻之弥敬其词辩。
时慧日创立搜杨一化。
并号龙象咸问义门
既爰初盛集法轮肇驾。
王乃请尽心。
言论不有见尊致结。
既承资蓄纵辩无前。
折关陈款皆倾巢穴。
甚称王望
别赏帛百段。
高祖东巡岱宗銮驾伊洛。
敕遣江南僧与关东大德升殿竖义。
应旨首登。
命章对论。
巧问勃兴切并纷集。
纵横骆驿罔弗丧律亡图。
高祖目属称扬。
群英叹异。
开皇十七年
杨州永福寺
建香台一所。
庄饰金玉绝世罕俦。
晋王即位
弥相崇重。
随驾行幸无处不经。
大业六年
有敕郡别简三大德入东都
四方馆仁王行道。
别敕为大讲主。
三日三夜兴诸论道。
皆为折畅靡不冷然。
从驾张掖
蕃王毕至。
奉敕为高昌王曲氏讲金光明。
吐言清奇闻者叹咽。
曲布发于地。
践焉。
至八年在东都。
西京奉为二皇双建两塔七层木浮图。
又敕送舍利瘗于塔所时四方道俗百辟诸侯各出名珍。
兴善寺北天门道南。
树列胜场三十馀所。
高幢华盖接影浮空。
宝树香烟同云雾。
迎延灵骨至于禅定。
佥共请开仁王经
华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赏赞。
十二年于东都图写龟兹国檀像。
举高丈六。
即是后秦罗什所负来者。
屡感祯瑞故用传持。
今在洛州净土寺
会隋室分崩唐皇御历。
武德四年扫定东夏
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
州别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从俗。
上以洛阳大集名望者多。
奏请二百许僧住同华寺。
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时从伪郑词被牵连。
主上素承风问。
偏所顾属。
特蒙慰抚命住胜光。
秦国功德咸归此寺。
武德八年
岁居协洽。
驾幸国学将行释奠。
堂置三坐拟叙三宗。
众复乐推为导首。
时五都才学三教通人。
星布义筵云罗绮席。
天子下诏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当尔之时相顾无色。
虽登坐情虑莫安。
今上时为秦王
躬临位席。
直视面目未曾回。
频降中使十数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德。
一无所虑。
既最末陈唱谛彻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荣贵所资。
缘业有由必宗佛圣。
今将叙大致理具礼仪。
并合掌虔跪。
使师资有据。
声告才竟。
皇储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䠒跪伫聆逸辩。
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释宗。
后以二难双徵两教。
玄梯广布义网高张。
莫不蹑向风驰应机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请从弘业
黄巾李仲卿
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
束体辕门。
慧日更明法云还布。
当又下诏问曰。
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外国语云阿耨菩提。
晋音翻之无上大道。
若以此验。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报略云。
震旦之与天竺
犹环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兴
佛是周初前出。
计其相去二十许王
论其所经三百馀载。
岂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时道乎句虚验实足可知也。
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虚之中。
炜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
不言周时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闻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汉景已来方兴道学。
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案七藉九流。
经国之典。
宗师周易。
五运相生。
既辟两仪。
阴阳是判。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阴阳在生有验。
此理数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测从何能生佛。
车胤云。
在己为德及物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论衡云。
立身之谓德。
成名之谓道。
道德也者为若此矣。
卿所言道宁异是乎。
若异斯者不足归信。
岂有头戴金冠身被黄褐。
鬓垂素发手把玉璋。
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详。
史之所不载。
大罗既焉有之说。
玉京本亡是之谈。
言毕下座。
举朝属目。
此时独据词宗。
馀术无为而退。
一席杨扇万代舟航。
可尚可师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庇护念之恩也。
贞观元年
以衔荷特命义须崇善
奉为圣上于胜光寺起舍利宝塔
像设庄严备诸神变。
并建方等道场。
日夜六时行坐三业。
贞观四年十月二十日
终于旧房。
春秋七十有六。
门人道璋先奉遗旨。
南山谷口焚之。
私敛馀灰还于胜光起塔。
沙门法琳为制碑文。
见于别集。
释蒙据道护法为心。
抚物恤穷弥留情曲。
而词辩无滞文义俱扬。
写送若流有逾宿诵。
此之一术殁后绝踪。
而身历三朝政移六帝。
频升中殿面对天颜。
神气消散映彻墙仞。
自见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嫔庶族。
皆禀涂香申明供礼。
所讲涅槃般若金鼓维摩地持成实等。
各数十遍。
璋即乘之犹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诚悫偏能呗赞。
清啭婉约有势于时。
每为都讲亦隶伦则。
京邑后附多向其尘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彦琮南北朝末隋初 557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10 【介绍】: 僧,赵郡柏人人俗姓李
少聪敏,过目不忘。
十岁出家,改名道江
年十二在乡寺讲《无量寿经》,赵郡佐王邵,听而慕之,乃相友善。
北周武帝时毁佛,更名彦悰
宣帝时授以礼部职官,不就。
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等相善,号为文外玄友
,召入京师掌翻译。
文帝仁寿中奉敕撰《众经目录》、《西域传》。
自著有《沙门名义论》、别集等。
全隋文·卷三十三
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人
初名道江齐武平中为都讲。
入周,更今名。
隋开皇中,召住大兴善寺,又住日严寺。
大业六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赵郡柏人
李氏子
世衣冠。
性姿强记。
十岁礼信都边法师出家。
道江听十地论。
十二岁诵法华经于巏嵍山。
顷之游邺都历诸讲席。
仍反乡寺。
开无量寿经。
郡佐太原王邵尤敬仰焉。
齐武平初
晋阳
文宣西幸。
承其誉。
诏讲仁王经宣德殿。
帝及太后六宫。
文武寮穼咸会。
侍中高元海掖江升座。
国统僧都接侍。
徒众二百皆英髦。
江神气谈吐坚朗。
剖析无底滞。
帝惊异以为希有。
时年才十四。
年十六丁父忧
且进具戒。
戒本万言。
次日晡皆暗诵。
周武黜释尚老。
江始更前名。
纵发变服。
以大易老庄。
陪奉廷论。
而帝之所著道书。
无上秘要者。
亦与力焉。
宣帝尤嘉。
赏。
屡授官弗就。
朝士王邵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
交善。
号文外玄友
大像二年
稍为诸贤谈般若。
大定九年
沙门昙延等。
得请依旧薙染。
于是隋文帝方位冢宰
年二十又五矣。
二月十三日
受周禅。
建元开皇
讲筵四时。
相继勿怠。
道者万计。
著内典文会集
𨤲正沙门唱导法。
三年幸道坛。
老子化胡昼像怪之。
沙门道士对诰。
且诏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详定。
亦与焉。
道士伏其妄。
作辨教论二十五条。
援据切实。
诏赞译新至梵夹。
驾东巡。
诏扈从。
炀帝在晋邸。
出总河北
旋途并部上谒。
讲金光明胜鬘般若等
秦王俊太原
居其宅。
一夕梦。
人身金色三丈。
授玻瓈酒碗曰。
可饮尔。
辞以律所遮不敢。
至是见王所事像如之。
十二年
诏住大兴善寺
掌翻译。
每设大斋。
为宣导。
曲尽衷诚。
顾之感动。
晋王日严寺。
日阅大品法华楞伽维摩摄论十地等。
仁寿初
送舍利葬并州开义寺。
末年又葬复州龙盖寺
瑞应莫殚纪。
作舍利瑞图
国家祥瑞录。
大业二年
东都新治。
沙门诣阙贺。
诏特留叙旧。
诏处洛阳上林翻经馆林邑平。
获经五百六十四甲。
一千三百五十馀部。
多梨树叶昆崙书者。
诏送馆。
披揽。
而编录之为五卷。
又分七例。
所谓律赞论方字杂书也。
必用隋言译。
则当成二千二百馀卷云。
裴矩天竺记。
前后译经
凡二十三部。
一百许卷。
患虚。
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发痢卒于馆。
年五十四。
丧归柏人葬。
释彦琮
俗缘李氏。
赵郡柏人人也。
世号衣冠。
门称甲族。
少而聪敏才藻清新。
识洞幽微情符水镜。
遇物斯览事罕再详。
初投信都边法师
因试令诵须大拿经。
减七千言。
一日便了。
更诵大方等经。
数日亦度。
异之也。
至于十岁方许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声洋溢如江河之望也。
听十地论。
荣誉流振。
州邑所推。
十二在巏嵍山诵法华经。
不久寻究。
便游邺下因循讲席。
乃返乡寺讲无量寿经。
太原王邵任赵郡
寓居寺宇。
听而仰之。
友敬弥至。
齐武平之初
年十有四。
西入晋阳
且讲且听。
当尔道张汾朔。
名布道儒
尚书敬长瑜及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等。
高齐荣望。
钦揖风猷。
同为建斋讲大智论。
亲受披导叹所未闻。
及齐后西幸晋阳
延入宣德殿讲仁王经
国统僧都用为承奉。
听徒二百。
并是英髦。
帝亲临御筵。
文武咸侍。
皇太后及以六宫。
同升法会。
侍中高元海
升坐。
接侍上下。
而神气坚朗。
希世惊嗟。
析理开神。
咸遵景仰。
十六遭父忧。
厌辞名闻游历篇章。
爰逮子史颇存通阅。
右仆射阳休之
与立林馆诸贤。
交共款狎。
性爱恬静。
延而方造。
及初进具。
日次晡时。
戒本万言诵试兼了。
自尔专习律检。
进讨行科。
武平齐。
寻蒙延入。
共谈玄藉深会帝心。
敕预通道观学士
时年二十有一。
宇文恺周代朝贤。
以大易老庄陪侍讲论。
江便外假俗衣。
内持法服。
更名彦琮
武帝自缵道书号无上秘要。
于时预沾纶综。
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
谈论之际因润以正法。
时渐融泰颇怀嘉赏授礼部等官并不就。
朝士王邵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
情同琴瑟。
号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
隋文作相。
佛法稍兴。
便为诸贤讲释般若
大定元年正月
沙门昙延等。
同举奏度方蒙落发。
时年二十有五。
至其年二月十三日
高祖受禅改号开皇。
即位讲筵四时相续。
长安道俗咸拜其尘。
因即通会佛理。
邪正沾濡。
道者万计。
又与陆彦师薛道衡刘善经孙万寿等一代文宗。
著内典文会集
又为诸沙门撰唱导法。
皆改正旧体。
繁简相半。
即现传习祖而行之。
开皇三年
隋高祖幸道坛。
见画老子化胡象。
大生怪异。
沙门道士
共论其本。
又敕朝秀苏威杨素何妥张宾等。
有参玄理者。
详计奏闻。
预在此筵当掌言务。
试举大纲未及指覈。
道士自伏陈其矫诈。
因作辩教论。
明道教妖妄者。
有二十五条。
词理援据宰辅褒赏。
其年西域至。
即敕翻译。
既副生愿欣至泰然。
从驾东巡旋途并部。
炀帝在蕃任总河北
承风请谒入高第。
亲论往还允惬悬伫。
即令住内堂。
讲金光明胜鬘般若
又奉别教撰修文疏。
契旨卓陈足为称首。
又教住大兴国寺
尔后王之新咏旧叙恒令和之。
又遣箫懿诸葛颖等群贤。
迭往参问。
谈对名理宗师有归。
王后作镇太原
又蒙入安居内第。
叙问殷笃。
别夜寐梦见黄色大人身长三丈。
手执颇梨碗授云。
碗内是酒。
于梦中跪受之曰。
蒙赐宝器。
非常荷恩。
但以酒本律禁。
未敢辄饮。
寤已莫知其由。
及后王躬造观音画像张设内第。
身量所执宛同前梦。
于是私慰抱。
悲庆交并。
至十二年
敕召入
复掌翻译。
大兴善
厚供频仍。
时文御寓盛弘三宝。
每设大斋皆陈忏悔。
亲执香炉。
为宣导。
畅引国情恢张皇览。
御必动容竦顾。
欣其曲尽深衷。
其言诚感达如此类也。
炀帝时晋王
京师曲池营第林。
造日严寺。
降礼请永使住之。
由是朝贵明哲数增临谒。
披会玄旨屡发信心。
然而东夏所贵。
文颂为先。
中天师表。
梵音为本。
乃专寻教典。
日诵万言。
故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
皆亲传梵书受持诵读。
每日闇阅要周乃止。
仁寿初年
敕令送舍利于荆州
汉王谅
于所治城
隔内造寺。
仍置宝塔。
今所谓开义寺是也。
初至塔所。
累日云雾晦合。
及至下晨。
时正当午。
云开日耀天地清朗。
便下舍利痤而藏之。
又感瑞云夹日五色相间。
仁寿末岁。
又敕送舍利于复州方乐寺。
今名龙盖寺也。
本基荒毁南齐初立。
周废颓灭才有馀址。
而处所显敞堪置灵塔。
人治剪。
忽觉头上痒闷。
因检发中。
获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鲜发。
两斧试之。
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损。
频更椎打。
光色逾盛。
掘深七尺又获塼藏。
铜银诸合香泥宛然。
但见清水满合。
其底踪迹似有舍利。
寻觅不见。
方知发中所获。
乃是银合所盛。
又觅石造函。
遍求不获乃于竟陵县界感得一石。
磨治既了忽变为玉。
五色光润内彻照见旁人。
又于石中现众色象。
引石向塔。
又感一鹅飞至函所。
自然驯狎。
随石去住初无相离。
虽见同群了无顾眄。
逐去还来。
首尾十日恒在舆所。
有人将至馀处。
便即鸣叫飞翔踰院而入。
及至埋讫便独守塔绕旋而已。
又感塔所前池有诸鱼鳖并举头出水北望舍利。
便为说法。
竟日方隐。
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间自然涌溢。
埋后乃止。
四月八日云满上空。
正午将下收云并尽。
惟馀塔上团圆如盖。
五色间错映发日轮。
至藏舍利其云乃散。
欣感嘉瑞。
以状奏闻。
大悦录以为记。
藏诸秘阁
仁寿二年下敕更令撰众目录。
乃分为五例。
谓单译重翻别生疑伪。
随卷有位。
世盛行。
寻又下敕。
令撰西域传。
所暗练周镜目前。
分异讹错深有徵举。
故京壤名达。
多寻正焉。
王舍城沙门
远来谒
事如后传将还本国请舍利瑞图及国家祥瑞录。
敕又令翻隋为梵。
合成十卷。
赐诸西域
以洽闻博达所关心。
文章腾翥京辇推尚。
凡所新译诸
及见讲解大智释论等。
并为之序引。
又著沙门名义论别集五卷。
并词理清简。
学师钦。
大业二年
东都新治。
与诸沙门诣阙朝贺。
特被召入内禁。
叙故累宵谈述治体呈示文颂。
其为时主见知如此。
因即下敕。
洛阳上林园。
立翻经馆以处之。
给事隆倍逾关辅
平林邑所获佛经。
合五百六十四夹。
一千三百五十馀部。
并昆崙书。
多梨树叶。
有敕送馆。
披览。
并使编叙目录。
以次渐翻。
乃撰为五卷。
分为七例。
所谓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
必用隋言以译之。
则成二千二百馀卷。
敕又令裴矩修缵天竺记。
文义详洽条贯有仪。
凡前后译经
合二十三部。
一百许卷。
制序述事备于首。
患虚冷发痢无时。
因卒于馆。
春秋五十有四。
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
俗缘哀悼归葬柏人
初大渐之晨。
形羸神爽。
问弟子曰。
斋时至未。
对曰未也。
还瞑目而卧。
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颈向门视日曰。
斋时已至。
吾其去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弥勒画像。
合掌谛观。
开目闭目乃经三四。
如入禅定奄尔而终。
持纩属之方知已绝。
神慧夙成。
彰于孩稚。
奉信贞恪松梓其心。
本师五台山沙门道最。
最亦风采标映。
不坠其门。
凡所游习澹然独静。
物忤曾无言及。
抑道从俗。
敕附文馆
屡逢光价能无会情。
斯乃立操虚宗。
游情靡测。
讲诵相沿初未休舍。
会梦入地狱。
颇见苦缘。
由念经佛等名。
蒙得解脱。
送往山楼之上。
寻又历观诸狱。
备睹同讲名僧。
五苦加之。
具言其状。
为说十善。
良久方觉。
至后数年更梦前事。
由称佛菩萨名。
又蒙放免。
高祖具闻。
录出赐诸道俗永为警诫。
自尔专思罪累。
屏绝人事。
息意言筌行方等忏。
供给贫病。
晚以所诵梵经四千馀偈十三万言。
七日一遍用为常业。
久参传译。
妙体梵文。
此土群师皆宗鸟迹。
至于音字诂训。
罕得相符。
乃著辩正论。
以垂翻译之式。
其词曰。
弥天释道安每称。
译胡为秦。
有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
一失本也。
二者胡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胡委悉。
至于叹咏丁宁反覆。
或三或四不嫌其繁。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
正似乱词。
寻检向语文无以异。
或一千或五百。
今并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以合成将更旁及。
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然智经三达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阿难出去佛未久。
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
今虽千年而以近意量截。
彼阿罗汉乃兢兢此。
此生死人平平是。
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
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
译胡为秦。
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
何复嫌于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余观道安法师
独禀神慧高振天才。
领袖先贤开通后学。
录则法藏逾阐。
理众仪则僧宝弥盛。
称印手菩萨岂虚也哉。
详梵典难易。
诠译人之得失。
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至于天竺字体悉昙声例。
寻其雅论亦似闲明。
旧唤彼方总名胡国。
虽远识未变常语。
胡本杂戎之胤。
梵惟真圣之苗。
根既悬殊。
理无相滥。
不善谙悉多致雷同。
见有胡貌即云梵种。
实是梵人漫云胡族。
莫分真伪良可哀哉。
语梵虽讹比胡犹别。
改为梵学知非胡者。
窃以佛典之兴。
本来西域
译经之起。
原自东京
历代转昌迄兹无坠。
久云流变稍疑亏。
动竞逐浇波。
鲜能回觉。
讨其故事。
失在昔人。
至如五欲顺情。
信是难弃。
三衣苦节定非易忍。
割遗体之爱入道要门。
舍天性之亲出家恒务。
俗有可反之致忽然已反。
梵有可学之理何因不学。
又且。
发蒙草创。
伏膺章简。
同鹦鹉之言。
仿邯郸之步。
经营一字为力至多。
历览数年其道方博。
乃能包括今古网罗天地。
业似山丘文类渊海。
彼之梵法大圣规摹。
略得章本通知体式。
有功解便无滞。
匹于此域固不为难。
难尚须求。
况其易也。
或以内执人我外惭咨问。
枉令秘术旷隔神州。
静言思之悯而流涕。
向使法兰归汉僧会适吴。
士行佛念之俦。
智严宝云之末。
才去俗衣寻教梵字。
亦沾僧数先披叶典。
则应五天正语充布阎浮。
三转妙音并流震旦。
人人共解。
省翻译之劳。
代代咸明。
除疑网之失。
于是舌根恒净。
心镜弥朗。
藉此闻思永为种性。
安之所述大启玄门。
其间曲细犹或未尽。
更凭正文助光遗迹。
粗开要例。
则有十条字声。
一句韵。
二问答。
三名义。
五经论。
五歌颂。
六咒功。
七品题。
八专业。
九异本。
十各疏其相。
广文如论。
安公又云。
前人出
支谶世高
审得胡本。
难继者也。
罗叉支越
斲凿之巧者也。
窃以得本开质斲巧由文。
旧以为凿今固非审。
握管之暇试复论之。
先觉诸贤名参圣
慧解深发功业弘启。
创发玄路早入空门。
辩不虚起义应雅合。
但佛教初流方音鲜会。
以斯译彼仍恐难明。
无废后生已承前哲。
梵书渐播真宗稍演。
其所宣出穷谓分明。
聊因此言辄铨古译。
汉纵守本犹敢遥议。
魏虽在昔终欲悬讨。
或繁或简理容未适。
时野时华例颇不定。
晋宋尚于谈说。
争坏其淳。
秦梁重于文才。
尤从其质。
非无四五高德缉之以道。
八九大经录之以正。
自兹以后迭相祖述。
旧典成法且可宪章。
展转同见因循共写。
莫问是非谁穷始末。
僧鬘惟对面之物。
乃作华鬘。
禅本合掌之名。
例为禅定。
如斯等类固亦众矣。
留支洛邑义少加新。
真谛陈时语多饰异。
令梵师独断。
则微言罕革。
笔人参制。
则馀辞必混。
意者宁贵扑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
傥见淳质请勿嫌怪。
昔日仰对尊颜瞻尚不等。
亲承妙吼听之犹别。
诤论起迷。
豫𠰳涅槃之记。
部党兴执。
悬著文殊之典。
虽二边之义佛亦许可。
而两间之道。
比丘未允其致。
双林早潜一味初损。
千圣同志九旬共
杂碎之条。
寻讹本诫水鹄之颂。
俄舛昔
一圣才亡法门即减。
千年已远人心转伪。
既乏写水之闻。
复寡悬河之说。
欲求冥会讵可得乎。
学古文变犹纰缪。
世人今语传尚参差。
况凡圣殊伦东西隔域。
难之又难论莫能尽。
必慇勤于三覆。
靡造次于一言。
岁校则利有馀。
日计则功不足。
开大明而布范。
烛长夜而成务。
宣译之业未可加也。
不容易理藉名贤。
常思品藻终惭水镜。
兼而取之。
所备者八。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其备二也。
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
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其备五也。
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衒。
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
粗谙篆隶。
不昧此文。
其备八也。
八者备矣。
方是得人三业必长其风靡绝。
复精搜十步应见香草。
微收一用时遇良材。
虽往者而难俦。
庶来者而能继。
法桥未断夫复何言。
铠之徒。
不回隆于魏室。
护显之辈。
岂偏盛于晋朝
或曰。
一音遥说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咸蒙远悟。
至若开源白马
则语逐洛阳
发序赤乌。
则言随建业
未应强移此韵始符极旨。
要工披读乃究玄宗。
遇本即依真为笃信。
案常无改世称仰述
诚在一心非关四辩。
必令存梵讵是通方。
对曰。
谈而不经旁惭博识。
学而无友退愧寡闻。
独执管锥未该穹壤。
理绝名想弥难穿凿。
在昔圆音之下神力冥加。
满字之间利根回契。
然今地殊王舍人异金口。
即令悬解定知难会。
圆雅怀应合。
直餐梵响何待译言。
本尚亏圆译岂纯实。
等非圆实不无疏近。
本固守音译疑变意。
一向能守十例可明。
缘情判义诚所未敢。
夫孝始孝终治家治国。
宣至德堪弘要道。
况复净名之劝发心。
善生之归妙觉。
奚假落发剪须苦违俗训持衣捧钵顿改世仪
坐受僧号详谓是理。
遥学梵章宁容非法。
崇佛为主。
羞讨佛字之源。
绍释为宗。
耻寻释语之趣。
空睹弗兴敬仰总见梵僧例生侮慢。
退本追末吁可笑乎。
象运将穷斯法见续。
用兹绍继诚可悲夫。
文多不载。
师尚宗据深究教源。
故章抄疏记诸无所及。
述制书论不叙丘坟。
著福田论僧官论慈悲论默语论鬼神录。
通极论辩圣论通学论善知识录等。
并赋词弘瞻精理通显。
初所著通极者。
破世术诸不信因果。
执于教迹好生异端。
此论所宗。
佛理为极。
言辩圣者。
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
老子教不异俗儒。
灵宝则非摄。
言通学者。
劝引流遍师孔释。
令知内外备识俗真。
言善知识者。
是大因缘登圣越凡。
不因善友无人达也。
门人行者。
兄之子。
为立行记流之于世。
少随学。
咨训叶
东西两馆并参翻译。
为性颇属文翰。
通览坟素。
夙为左仆射房玄龄所知。
深见礼厚。
贞观初
奏敕追入。
既达京室将事翻传。
遂疾而终。
不果开演。
乡族流恸接柩。
赵州所译众
具在馀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洪遵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608 【介绍】: 僧。
相州人俗姓时
八岁出家,专攻律学
后游方各地,咨求深义。
历三年,遂知大旨。
北齐断事沙门
,文帝开皇中召住兴善寺,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后奉敕为讲律众主。
炀帝大业初知寺,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相州时氏子。
八岁出家。
从师受业。
即有声。
既受具。
专务律部。
每曰。
住持遗法。
尚有赖于此耳。
三夏咨询。
仅知大旨。
初依嵩高少林寺资云公。
习律之外。
兼听华严大论。
邺下晖公。
方弘四分。
因负笈造焉。
徒众五百。
顾莫出其右者。
晖亦蔽于巧佞。
不能知也。
一日晖盛集。
尽束晖所制疏。
捧入堂中。
置案上曰。
碌碌论下久矣。
凡覆讲竖论。
都未尝见试。
是则师资之道。
拥而不通。
敢以此疏还之。
后往云所。
云即令升座。
吐述微妙。
迥出常流。
因卒学大论。
以发明慧解。
俄入禅林。
造诣不可测。
时踰十稔。
及归犹以毗尼弘化
四远趋风。
徒盈千数。
齐文宣诏以为断事沙门
五众有坠宪纲。
使据律断之。
青齐久诤讼。
上命和解之。
且惩治其无赖者。
曲当物情。
法侣欣服。
齐季之乱。
偕名僧慧远等。
隐于白鹿岩中。
周既浑一。
举居嵩岳
开皇七年诏俱五大德赴阙。
尉劳勤至。
令并弟子十人。
兴善寺
有司为致四事供养。
十一年
诏偕天竺沙门译经
十六年
诏充律众主。
就崇敬寺讲律。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于四分则鲜听禀。
乃为设权机。
卒致流通。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卫之福聚寺
红赤二光。
照灼近远。
四年诏曰。
朕秪承肇命。
抚育生民。
奉圣教。
重兴像法。
而如来大慈。
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
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远。
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令更请大德。
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
依前起塔。
所请之僧。
必须德行。
善解法相。
庶能宣扬佛教。
感悟遇迷。
宜集诸寺三纲。
详共推择。
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
同斯福业。
乃承命搜举。
颇叶时论。
又诏三十馀州。
起塔函藏舍利。
一时入塔。
复送至隆圣寺
瑞相具别录。
俄诏知寺任厥绩允懋。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寿七十九。
其著述有大统钞五卷行世。
当隋之初。
道洪法腾法渊等。
并有声之士。
正像之纲维也。
后皆不知所终。
释洪遵
姓时氏
相州人也。
八岁出家。
从师请业屡高声驾。
及受具后专学律部。
心生重敬。
内自惟曰。
出家基趾其存戒乎。
住持万载
被于遗教。
谅非虚矣。
更辞师友游方听习。
履涉相京咨访深义。
有所未喻决问罕通。
三夏将满遂知大旨。
初住嵩高少林寺
依资云公开胸律要。
并及华严大论前后参听并扣其关户涣然大明。
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
因往从焉。
听徒五百。
多以巧媚自通。
覆讲坚论了无命及。
晖寔律学名匠。
而智或先图。
固解冠时伦。
全不以曲私在虑。
后因盛集异学充堂。
乃束晖制疏。
捧入堂中曰。
伏膺有日都未见知。
是则师资两亡。
敢以文疏仰及。
便置之坐上往覆。
云所既属舍见来降。
即命登座覆述。
吐纳纤隐众仰如山。
自后专预正时结徒毕业。
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者。
乃重听大论毗昙。
开沃津奥。
又以心使未静。
就诸禅林学调顺法。
年踰十腊方归律宗。
四远望风堂盈千计。
时为荣大也。
齐主既敞教门。
言承付嘱。
五众有坠宪网者。
皆据内律治之。
学声早举。
策授为断事沙门
时青齐诸众。
连诤经久。
乃彻天听。
无由息讼。
下敕令往。
法和喻。
以律科惩曲感物情。
繁诤自弭。
由是更增时美。
法侣欣之。
及齐历将季擅名逾远。
而非类不交惟道同辙。
名儒大德见辄慕从。
常与慧远等名僧通宵造尽。
周平齐日隐于白鹿岩中。
宣政搜扬。
被举住于嵩岳
德不孤峙众复屯归。
大隋廓定招贤四海。
开皇七年
下敕追诣京阙。
与五大德同时奉见。
特蒙劳引令住兴善
并十弟子四事供养。
十一年中。
又敕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至十六年
复敕请为讲律众主。
于崇敬寺聚徒成业。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习俗生常恶闻异学。
乍讲四分人听全稀。
还是东川赞击成务。
欲广流法味。
理任权机。
乃旦剖法华晚扬法正。
来为开经说为通律。
屡停炎澳渐致附宗。
开导四分一人而已。
迄至于今僧祇绝唱。
为人形仪儒雅。
动据现猷。
而神辩如泉。
声相钟鼓。
预升法位罕有昏漠。
开悟之绩寔难嗣焉。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卫州福聚寺
将出示众。
乃放红赤二光。
晃发近照灼人目。
道俗同睹大生庆悦。
仁寿四年
下诏曰。
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
奉圣教重兴象法。
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依前造塔。
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尊善解法相。
使能宣扬佛教。
感𥧝愚迷。
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
乃搜举名解者用承上命。
登又下敕。
三十馀州一时同送。
又蒙使。
博州起塔。
初至州西。
有白鹄数十头。
当于舆上旋绕数匝。
久之而逝。
及至城东隆圣寺置塔之所。
夜有白光数十道。
道如车轴住于基上。
边有鸟巢树上。
及光之洞明众鸟惊散。
又雨银花委地光耀如雪。
掘基五尺获半升。
夜降神仙八十四人。
持华绕塔久乃方隐。
又妇人李氏患目二十馀年。
及来礼拜两目齐见。
后行道之夕。
又放赤光照寺东房。
见卧佛及坐佛说法之像。
复见梵僧对架读经。
有一十四字。
皆是梵书。
时人不识。
四月八日当下塔时。
感黑蜂无数衔香绕塔。
气蔚且熏不同人世。
又见白莲花在塔四角高数百丈。
花叶分布下垂于空。
时间五彩莲花厕填其内。
又见天人烧香而左转者。
于是总集而观叹未曾有。
属目不见者非无一二。
及下覆讫诸相皆止。
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
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
又著大纯钞五卷。
用通律典。
寻又下敕令知寺任。
弼谐僧众亟光徽绩。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春秋七十有九。
隋初又有道洪法胜渊等。
并以律学著名。
相州绍通云胤。
容止沈正宣解有仪。
学门七百亟程弘量。
故诸经论之士将欲导世者。
皆停讲席。
观其风略采为轨躅。
博涉有功。
而言行无副。
神志高卓时共潜推。
但身令未广。
故听徒简略。
渊学承统化被中山
纲维象有声幽冀。
年代非
并不测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德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俗姓山
忽弃妻子入山修道,终日以息缘静念为得性。
时游化竹林龙池
每以清简为诫,开悟通俗。
年九十余终于天敕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山氏
年方壮。
忽弃妻子。
益州天敕山
不剪须发。
而务息缘静念为日用。
其相状澹泊。
如得定者
尝游竹林龙池
开悟道俗。
其说曰。
佛法尚清简。
而黜烦乱。
故政烦则国乱心烦则意乱水清则鱼石可见。
神清则想倒可识。
学清简者。
犹恐烦乱。
而况一向汩没于烦乱哉。
后徙马鞍山
地产毒蛇。
螫人必死。
往来。
未尝有所害。
虽僮侍朝夕行。
亦无遇之者。
或尝践之。
而被其螫洗以水即愈。
及还天敕夏坐树下。
或为虎逐。
趋避床下。
虎蹲以待。
不肯去。
因解衣。
卧虎前曰。
床下佛。
子。
肉味岂胜贫道邪。
虎竟去。
一日其俗氏所生子来省。
曰。
汝何来。
子泣曰。
久别。
生死不相知。
故一来耳。
曰。
汝急去。
各自觅活。
再来当与杖也。
间数年复来。
遽取杖将捶之。
子辄执其杖。
不使捶。
且泣且言曰。
阇黎意以为遇儿。
如他人在他人可捶耶。
大笑。
年九十终。
旭上者。
益州草堂寺僧也。
出家业禅诵。
炉香瓶水。
终日燕默。
而四众敬慕之。
土俗每岁。
二月八日
四月八日
士女驰骋游遨。
诸僧治具接待忙遽。
惟旭则晏然如故。
终年九十八。
释德山
姓山氏
莫测何人。
忽弃妻子入山修道。
须发不暇削。
衣食不暇给。
唯息缘静念为得性也。
人莫知其观行。
视其相状如得定者
时游化竹林龙池
开悟道俗。
以清简为本。
每云。
烦乱之法道俗同弊。
故政烦则国乱。
心烦则意乱。
水清则鱼石可见。
神清则想倒可识。
学清简者尚自諠烦。
况在乱使焉可道哉。
后入马鞍山
每多毒蛇。
噬人必死。
然山来往都不为害。
诸馀僮侍晨夕所行。
一无所惧。
曾蹋被啮。
以水洗之。
寻尔还复。
后还天敕山夏坐树下。
人来所逢虎迫逐。
便入绳床下。
虎蹲床前。
曰。
床下佛子肉味可胜贫道耶。
即脱衣以施。
虎屈起而永去。
后其小子于访获。
曰。
尔来何为。
曰久不奉见。
生死不知。
故来定省。
曰。
汝去各自觅活。
更来与杖。
去后数年又来。
取杖欲捶之。
儿却住曰。
阇梨遇儿如他人。
他人可受打耶。
大笑曰。
吾不打尔者。
必更来败我道意。
遂长去。
山年九十馀。
终于山谷舍。
益州草堂寺旭上者。
不知何许人。
少居草堂。
唯以禅诵为业。
馀无所营。
蜀土尤尚二月八日四月八日
每至二时四方大集驰骋游遨。
诸僧忙遽无一闲者。
而旭端坐竹林泊然寂想。
瓶水自溢炉香自然。
诸人城西看了相从参之。
旭俨然不动等同金石。
三日之后方复如常。
四众敬而异之。
故睹如朝日之初出。
同共目之为旭上也。
年九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冀州
幼历讲筵
专事涅槃。
隶业弘济寺
杜门谢客。
餐味要义。
然不知岁月之老也。
诏塔舍利于魏之开觉寺。
督香华仪仗以送礼也。
释智揆
冀州人
爱慕涅槃净持戒行。
不重荣渥知足无求。
弘济寺闭门习业。
僧众服其智德敬而宗之。
每处胜筵推其名实。
弗之顾也。
退屏自修若无闻见。
仁寿之岁弘塔四方。
有敕召
送舍利于魏州开觉寺。
初届治所遂放大光。
紫白相宣五色遽发。
有尼智旷
冷疰积年。
因礼发愿。
乃见赤光遍室便吐恶物其患即除。
有患重者。
闻斯嘉庆伏枕发愿。
亦蒙光照。
平复如本。
方来塔所。
其例众夥不复具书。
杨大眼者。
先患两目冥无所见。
牵来至舆乞愿求恩。
即见舍利如本明净。
斯例复众。
四月八日下塔既讫。
西北云来雨花塔上。
纷霏如雪色似黄金。
寺院皆遍。
道俗收取状如金花。
感一黑狗莫知由来。
直入道场周旋行道。
每日午后与饼不食与水便饮。
至解斋时与粥方食。
寺内群犬非常噤恶。
一见此狗低头畏敬不敢斜视。
塔所树碑厚三尺半。
忽发光彩状如琉璃。
映物对视分明悉见。
又见象六并现石碑内。
至五月末。
来于其碑中。
七变相状。
或为佛像圣僧双树。
众瑞非一。
并以事闻。
晚徙迹终南
居闲禅寂。
登陟岩薮往而不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青丘。
志学之岁。
邺都玄统贤公出家。
习涅槃。
殊进。
后复咨禀云晖二匠。
而凝滞消释。
齐亡。
南走淮甸
隋兴
大辟教门。
营一刹于曹城之北三里许。
以受来学。
已而入关住扬化寺。
名声益起。
仁寿表请置塔于曹上。
可之。
仍使送舍利以葬。
瑞应之盛。
较之诸处。
所不及。
具见别录。
释法楷
曹州人
十五出家。
依相京贤统而为弟子。
师习涅槃通解文义。
及受具后专攻四分。
云晖两匠振纽齐都。
备经寒暑伏面咨禀。
皆赐其深奥无所子遗。
及齐法俱亡。
南避淮表寿山之阳。
随开律教。
开皇首岁大辟法门。
还返曹州
欲终山水将趣海岸。
而道俗邀留不许东骛。
揩性虚静。
更于城北三里左丘山营造一寺。
名曰法元。
高显平博下临城邑
遥望发心皆来受法。
未为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
久在尘厌不无流转。
便入关壤观化京都。
住扬化寺复扬戒律。
仁寿置塔。
奉敕送舍利于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
欲报斯地。
表请树塔还置法元。
上帝不违。
任从所请。
初达曹部。
舆州内。
广现神瑞。
备如别纪。
但学未经远难得遍知。
故略编之。
想未繁挠。
日别异见。
具如后述。
三月十四日中时。
见佛半身面白如玉。
舍利舆前佛顶之上。
黄赤光起。
二十九日夜降甘露。
味甜逾蜜。
现于赤光遍于城上。
须臾流照达于塔所。
四月五日
舍利上踊白色鲜明。
其日申时
帐上北面忽见光影。
中有白云气。
中生树状如青桐。
下有青色师子。
面西而蹲。
六日卯时复有光影。
见云气内。
有三莲花
两厢双树下有佛像。
楼阁树林沓重而出。
上有立菩萨像。
辰时又见金色光明出没渐大。
已时复见重阁。
阁上有树叶。
如贝多。
旁立圣僧
午时复现双树之形。
下列七佛。
申时双树又见一佛二菩萨像三花承足。
又见天人擎花在空黄师子等。
亥时帐后见千佛形。
舍利室内出黄白光。
四月七日
又见双树黄雀一头及以光云师子等像。
辰时又见金翅鸟身飞龙树林宝盖等像傍现二菩萨及黄师子。
已时又见宝幢树林。
下有菩萨黄衣居士
白色师子蹲踞石上。
又有气树林楼阁菩萨。
午时又见白色气宝幢树林青色师子。
申时又现双树繁茂须臾变为宫殿楼阁佛坐花台其色黄白。
亥时云起西北雨润三寸上六天一时见身。
四月八日将欲下塔。
平旦之时天雨白花。
飞飏不下。
卯时又见诸天宝盖树侧菩萨及黄师子。
辰时又见大盖两重众宝庄严。
下坐菩萨及白师子踞在石上。
帐上又见光影气。
气中金光乍大乍小。
下有莲花时开时合。
雨天花
大者在空。
面阔尺馀。
小者堕地。
状如桃花
已时帐后见三诸天三师子及莲花水池
午时将下。
又见双树并立菩萨。
舍利忽分以为五粒。
流转光曜。
四月九日
填平已后。
帐后板上光影之内叠石文生。
又见大树。
青衣沙门执炉而立。
又感奇香郁烈人鼻。
具列闻。
帝大悦。
令图缋之。
以流海内。
自仁寿创塔。
前后百馀。
感徵最优勿高于
后以常业终于本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世瑜隋末唐初 583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
少孤以佣保自活。
旋弃去。
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
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
一食常坐。
头陀自持。
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尤久。
其山深僻夐绝人烟。
独赖四猿时供果蓏。
尝有信士。
母丘生。
负粮以馈。
及还于山半。
见二客貌甚青色。
各持莲华蔗芋云。
献禅师
然不知何从来也。
六时行道鸟兽为徒。
三年之中所食。
仅尽米一石七升。
始汲一泉。
俄而二泉又出其下。
清甘可爱。
贞观初
偶梦四龙入心目中。
自尔默会三论宗旨。
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
是正其义。
寻而覆述。
皆契疏钞。
忽造崇乐寺。
谓其友曰。
我且游方矣。
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
乃还大施寺
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
俄觉房出香气。
或随香气。
入房见之。
并将三金钱于坐处。
然犹执香炉云。
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
春秋六十三。
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
历三年貌如生。
释世瑜
姓陈氏
始州
父母早亡。
佣作取济。
身形伟壮。
长八尺三寸。
希向佛理无由自达。
大业十二年
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
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惊讶深山。
常烧熏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
食米一石七斗。
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
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
贞观元年
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即而覆述。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
言话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
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
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
作龛坐之。
三年不倒。
春秋六十三矣。
释世瑜
姓陈氏
台州
大业十二年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一食头陀勤苦相续。
又往利州入籍住寺。
后入益州绵竹县应山独住多年。
四猿供给山果等食。
有信士母家生者。
负粮来送。
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
既还山半路见两人。
形甚青色状貌希世。
各负莲华蔗芋而上。
云我供给禅师去也。
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
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
初唯一泉。
后有三泉流出于下。
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
既觉大悟三论宗旨。
遂往灵睿法师讲下。
所闻词理宛若旧寻。
便往绵州大施寺
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
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
或有喻曰。
只此寺者是诸方也。
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
坐处之地涌三金钱。
合众寻香从房而出。
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
春秋六十三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